作者简介:
柳青(1916~1978),本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文学家。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狠透铁》,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等。柳青是经过战争洗礼、从革命岁月中走来的新中国作家,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内容简介:
《在旷野里》是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24年1月,虽然是未完稿,但作品叙事相对完整。小说以1951年7月初的盛夏时节为背景,地点设在陕西渭河平原某县,围绕正在发生的棉蚜虫害这一核心情节展开,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县委书记朱明山为代表的“实践派”与以县长梁斌为代表的“会议派”之间,在治理棉蚜虫病的过程中工作方法、领导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小说准确地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时代氛围,描写了人们进入和平时期和社会转换过程中的热情和焦虑,描写了社会地位的变化造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
推荐理由:
1、人物刻画饱满:小说塑造了众多人物群像,包括年轻有为的县委书记朱明山,县长、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团委干部、公安局局长以及群众中的生产能手等。这些拥有不同观念、不同性格、不同处事态度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2、主题深刻:作品体现了柳青创作中一贯坚持的人民情感和家国情怀,他用艺术的笔墨描绘了人民群众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饱满的爱国热情,对刚刚到来的新社会满怀信心并充满希望。小说以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历史的重大转型形象化地呈现在乡村日常中,塑造了新的历史时期一批基层领导干部形象。
3、叙事流畅:小说叙事条畅,既有宏大的革命主脉,与时代精神契合,又有接地气的地域文化特质,符合民间文化和乡土叙事的要求。这些元素在柳青的笔法下杂糅并融合在一起,造就了《在旷野里》的经典性。
4、语言艺术高超:小说展现出柳青娴熟高超的语言艺术,运用了大量直接的正面描写,即那种形神毕肖的工笔画式的细节描写。他将方言融入规范的雅言,从而赋予自己的语言以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家常的亲切感,成功地处理了语言的雅俗关系。
馆藏地址:社会科学书库一
索书号:I247.5/60